top of page
%E9%96%8B%E9%A0%AD-01_edited.jpg

  .前言

     此作品以創作者觀點,盡可能客觀描述理論,然而畢竟第一人稱敘事,難免存在主觀詞彙,在此先說聲抱歉。

     字裏行間,我儘可能用「通俗生活化」的例子輔助說明,若較難以通俗例子說明,則會以「抽象但有邏輯」的例子說明,而盡可能避免「現實實例(時事或案例)」出現。主要是為了降低誤會的產生,或是成見上的溝通成本。鼓勵讀者自行發想與延伸,嘗試解讀自己生活,盡可能減少對評論例子。

     誠摯邀請觀者把持主觀意識閱讀,然若因作品與閱聽人主觀碰撞產生矛盾,則另類達成作品目的,呈現溝通失效。

      在作品開始之前,請先閱讀下方作品《飛蛾》。

DSC07969.jpg

Flying Moth.

請問,您認為此蛾之狀態為何?

蛾停在樹上
蛾飛於空中
DSC07969.jpg
DSC07969.jpg
DSC07969.jpg
DSC07969.jpg
DSC07969.jpg
DSC07969.jpg
DSC07969.jpg
DSC07969.jpg
DSC07969.jpg

答案——以上皆非,此圖為乙隻死蛾漂浮於湖面。

DSC07969.JPG

但是... 真相真的非常重要嗎?

  .何謂虛無

      在歷史上的任何時刻,談論虛無必須相當謹慎、相當小心,因為某方面來說,談論者正在反對當代人類社會之行為,也就是質疑主流、甚至非主流的存在價值。 

     作品開頭,勢必解釋「虛無主義」。它非常好懂,但從懂至相信需要花一番力氣。「虛無主義」背後所成立的因子就如任何哲學思維,縝密而有邏輯,追溯至較早的虛無主義代表則可提及中國的「分家」或反對宗教,質疑上帝的尼采—虛無主義論點。

     過去,宗教力量遍及生活所有—經濟、政治、權力、義務......等。作為「人民」你甚至不可不信仰。因此,隨著時代演進,工業層面(包括科學,自然意識,意識)超越文化層面(政治,經濟,信仰,規則,法律),人類對於規則有所動搖,而此動搖若無法由矛盾者舉出錯誤、提出解方,原本的信仰則會被破壞,而當信仰被徹底破壞,則萬物皆可信仰,萬物亦皆可不信,應證虛無,規則不再。

_DSC0385.jpg

No chair no man.

  .真理

     在談及實例之前,我們必須先定義真理。這兩個字在虛無主義底下非常難定義,人們所誤以為的「真理」可能是不同程度的法律、倫理、習俗......等。用文字無法百密而不漏地定義,因此我想分成兩個部分來表述定義。

     首先,真理是沒有雙重標準的「對」,絕對的「對」,在任何情況下的選擇與決定,都會被信仰真理的人(此定義將「人」視為統一生物)判定為符合真理的「對」。用最簡單的方式形容—若「環保」是真理,則世界上就不應該有任何信仰真理的人反對「環保」,因為「環保」是真理,是絕對的對。所以在這裡,我們定義「真理」為絕對的「對」,絕無雙重標準的「對」。

     再者,確認真理是「絕對的對」之後,我們要試圖將「單一標準」套用在「人類」身上,但這件事情非常難縝密定義,因此要用轉化的方式來討論。假想,人類是「螞蟻」,不論是蟻后、雄蟻、工蟻或兵蟻,各種螞蟻就算知識水平與分工有所差別,所追求的「真理」都是唯一(以螞蟻來說是「生存」)。因此,我們要假設世界上70億的人口,知識水平就算有落差,所追求的真理不需要解釋,是完全灌檔且不可容錯的設定。在初始化人類的「思維」後,我們才能直接去討論所有個案,並做絕對的評論。

     在這裡要特別解釋,作品所定義之真理並非意圖剝奪自由,螞蟻依然有牠活動、思想、言論等所有真理保障的自由,但無論自由如何被實踐,在面對「判斷」時,答案會是唯一。

     這段文字閱聽人可能會覺得,定義真理怎麼好像走向烏托邦主義或柏拉圖的理想國?的確是,以上的文字正在塑造屬於人類社會,絕對真理絕對正確的世界,而這也正是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民嚮往的社會。然而,以上定義雖適用於螞蟻,但適用於人類嗎?

     以現況的人類社會,真理是完全不適用於人類。「真理」存在在不同於人類社會的維度中。這樣的「規則」,在人類太過狹小的思維角度中,是無法互相完全溝通的,光從個體討論,就有改變的可能,何況討論社會呢?

     因此,人類帶著「真理」行為生活,但越是信仰,越是破綻百出,而以下的文章與作品則要盡可能透過生活的方式解釋真理的不適用(並非不存在),而應證人類世界的「虛無」。

DSC07847.jpg

Sun?

  .順序

螢幕快照 2020-02-20 上午12.36.48.png

One thought.

     順序是自以為有在思考的人類思考最容易被頗析的規則。光從行為上的寫字筆畫,人類就能對行為人投射評論「你這個字怎麼這樣寫」「為什麼不先寫這筆」儘管筆畫順序並不會造成結果偏差。再者談及評論,「你怎麼先想到自己」「你怎麼沒有顧慮到這點(或者沒有顧慮,或者顧慮順序不同)」,因此,順序是頗析人類思維的重要規則,它沒有絕對,世界上的發語強人會認為它有,但那是他的自以為,因為順序是排不出來的,它的存在只有被排的功能。

  .人際

未命名-1.jpg
未命名-3.jpg
DSC06330.jpg

      「人」所代表的個體,維度無限。你要認為自己是一個幾維幾次方的人,完全由你定論,但也因為他的無限,而無法定論,因此我們所認知的「相似的人」,任何「關係」,甚至於「知心」,都是完全個體化的自我感覺良好或不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時會跟很不一樣的人很好,或是發現自己討厭的人其實跟自己很像)。人類的思維除了內力碰撞,外力影響不應被視為直接,而是「恰巧間接」。嬰兒會叫媽媽「媽媽」,是因為他認為這位哺乳者是他的媽媽,也就是自我感覺,但到底是不是,只有在符合真理的檢查行為後才可明白。同樣,所有的「人際」都建立在自以為的漂浮中。我們認為老師是聰明的,醫生是能幹的,同學A是小氣的,計程車司機是沒用的,全部的「認為」都是自以為,我們的自以為的優先順序對於他的形象有高度關係(我們知道某人為律師,因此知道他考到律師執照很厲害,所以在認知中的順序就把很會考試擺到前面,而他的其他特徵,如不知道怎麼洗衣服的事實則會擺到認知順序的後者)因此,在我們多元的生活中,經常聽到「原來他是狼師」「原來他是走後門的」「原來他學歷是假的」,也就應證我們對於思維優先順序的重組,而再現人際關係。這樣的再現永遠沒有答案,他會跟著任何會改變思維順序的因素不斷重組,不斷被以為與誤以為,因為其過分的維度,使它符合虛無。

My Fri_Ends!

DSC08911-1.jpg

  .情緒

Statues of liberty.

右壓.jpg
DSC06414 2.jpg
壓.jpg

I love you.

     人類因為世界上的大大小小事蹟,引發情緒反應。同樣的,也會為了追求符合真理的情緒,而行為某些事跡。虛無的是,事蹟所引發的情緒多異,造成可怕的資訊不對稱。

     一個人的創作,一個人自以為好的事,往往不是別人的好,會引發行為目的與結果出入甚巨的現象。例如父母為了追求自以為的真理,而提醒小孩不要太早談戀愛,很可能引發小孩的不悅與不解,同時成為追求者被拒絕的極度客觀理由或藉口。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做自以為是好事的事蹟(如表示自己有返鄉投票,請家人吃飯,或如二次世界大戰納粹者公開表示屠殺猶太人為好事),很可能帶給某些人覺得做作或是不可置信的反感(又回到思維順序的分析)這樣的現象影響劇烈,如假新聞,為了提高某方勝選的可能,大量散佈若缺你一票將略輸投票率極高的對立方。而警告你回家投票的「行為」也很可能暗示並非把票投給對立營,各式行為所在人類社會中引發的情緒是無法被判斷或預測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符合真理的情緒所行為的符合真理事件,到底是好是壞,沒有評斷的絕對依據。

_DSC0576.jpg

Artificial

  .主客

玟晴終.jpg

Butterfly

      主客應該是本篇最好理解也是最重要驗證虛無主義符合現今社會的章節,主觀與客觀,以主體來說,兩者重要性如何比較?若社會並非虛無,該怎麼看待呢?若社會是虛無,又該怎麼看待呢?

     如果社會並非虛無,主客相當好理解,因為主就是客,客就是主,思維在同一個水平面上,沒有主觀客觀,只有真相的連線。他的認為,就是我的認為,就是你的認為;甲候選人的能力就是比乙候選人好,所以就連乙候選人都要根據真理主動退讓競爭機會,除了鼓勵甲候選人以外,也呼籲比甲候選人更有能力的人出來競選,讓甲也退選,追求最好的境界。

     但當然,這完全不是社會的樣子,追求真理的同時,沒有人在同一個水平面上,而是在多重維度的渺小一點上,自我溝通。

     從虛無社會談主客,以愛情為例,是最容易理解的模式。大家聽過愛情交往前與交往後差異很大而造成分手的類似故事吧?

     假設今天甲(主),因為「自認為」C型特徵的乙是A型特徵的人,而受到吸引。兩人靠近,交往,經過一段時間相處後,甲因為「自以為」發現乙其實並非A型特徵的人,而是B型特徵的人,因此選擇分手,離開乙。甲因為自以為的主觀意識靠近乙,再因為自以為的主觀意識離開乙;此時客觀的乙到底是何種樣態的人缺乏直接影響力,致使乙真相的樣態並不重要,因為促使交往與分手的決定性因素涵蓋於甲的主觀認知,影響力極大,而很可能虛無化乙任何認知的直接影響力,角色反之亦同。

   

螢幕快照 2020-05-04 下午3.28.33.png

Lover.s

      說白就是資訊不對稱,以及不可能對稱的溝通失效。今天一位能力絕頂的人去公司面試,上司一看到方型臉的人就主觀地進行扣分,看到一位平庸但看起來對上司順眼的人就自動加分,這種時候主觀認知一下去,客觀的努力與真相都難以高度影響主觀對於思維順序的重組,主客在虛無社會所造成的溝通失效,虛無化社會對本質的追求。

     再舉一例。某A被B爆料出軌,一夕之間,A變成眾所唾棄的賤民。事件之前的社會(主觀)所愛的A(客觀)一直是社會自以為的「好的A」,然而事件爆發之後,社會對客體套上強大負面印象,而自認為他其實是「壞的A」,但一直以來,A的本質並沒有改變,他所做的行為始終如一,由此可知,主體與客體是難以絕對影響彼此的,所有的主體,都站在多重維度的渺小一點上,就如此刻大多民眾自認為B非常可憐,是「可憐的B」,但這些主體永遠也不知道也無法改變B的本質,「也許」B也劈腿過無數次,但因為A非常注重隱私且無積極觀察,而社會主體欠缺管道,因此無法得知B的本質而做符合真理的判斷(也許B是一個恐怖份子,是一個愛好霸凌者,是一個不孝順者,但大眾無從而知)。

     因此,以主體來說,主觀與客觀何者較重要?答案絕對是「客觀」,因為主體的本質沒有辦法高度影響客觀,唯有客觀自我對資訊吸收及解讀,才有辦法影響客觀的思維以及其之後的行為與決定,應證虛無。

  .性別

      性別是一個談起來非常敏感,需要格外小心的話題,因為太容易被「客體」認為發語者帶有太過與客體異類的敵意抗議。社會充斥著兩者待遇不公平的話題,不論是男方,女方,還是LGBT方,社會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處在較為弱勢的一方,而這件事皆可從溝通失效開始談起。在不同維度的訊息轉換中,資訊細節將會流失,而造成資訊不對稱的結果,因此在團體的建立,社會將「人類」自我區別成各個群體,此概念可包含種族問題,人類根據與自己相似處境的「特徵」而自我歸類為同一陣線,而這樣的「歸類」即是性別最大的問題所在,因為「歸類」代表著社會淺在的規則,而規則在人類世界裡是不存在的,因此歸類將造成資訊不對稱,也就造成爭議。

     然而,如果將「性別」的界線模糊化,一視同仁,只把自我定義為「人類」(虛無化性別分割),再將符合真理的特徵前提式的定義完善,其餘不允許例外存在,爭議將會自然消失。

未命名-1-01.jpg

      什麼是符合真理的特徵呢?如,會來月經的女性因為自然性的會來月經,因此其他群體必須真理性的理解此會對會來月經的女性帶來的不方便,而會來月經的女性也不可過度誇張化月經之不適,而在生活上達到包容互惠與平衡。何謂不符合真理的特徵呢?如,女性因為被視為自然基因將生長較為矮小而於體育競賽不可與男性相比(如:所有幾乎所有運動比賽皆須以性別分開競爭,包括空氣步槍與撞球等較無性別差距之項目)然而,世界上有大量男性較矮小於世界上大量的女性,此「生理特徵」並非符合「真理」因此必須一視同仁,公平競爭(並非徹底否決賽制區別性別,而是尋求更適合之區別賽制)。因此,若將性別虛無化,身高200公分之長人女性則將不會有「非真理性優勢」於籃球比賽中,因為她將必須與符合真理特徵的同一族群的「人類」進行比賽。而身高僅有150公分的男性也將不會因為「非真理性劣勢」而無法於運動場上有效競爭,因其競爭者為皆為同一情況之「人類」(如:拳擊比賽中依據體重分級,因生理噸位不同,而將重量級選手與羽量級選手分開競爭,而非單純以性別互相競爭)。

     離開運動競賽,談職場。職場性別薪資不平等之事亦可被虛無化性別進行討論。現今女性同工不同酬之現象主要原因來自於家庭發展可能性(傳統女性有較大的機率離職或暫停職務處理家務,而傳統男方工作養家活口,以機會成本論,職場上層對於男性之待遇即容易較女性好)然而此事,是可以被調換的,就如前述,排除真理性特徵(如:家庭若要生子,女性必須懷孕並生育)其餘事項皆可被溝通與平衡,達到多方共識的狀態(如:家庭分工平均分擔,家務經濟亦須被合理算於家庭經濟支出與收入......等),而這則「共識」,則意味所有爭議皆被抹平(因眾人對判斷之標準街於同一水平面),因此性別爭議即不再。在這裡要強調,當社會不再以相似特徵歸類族群,而將社會整體思考為「人類」而非性別或種族區分,並將資訊不對稱之狀態弭平,即不會有現今社會存在的「弱勢者」或「自認為為弱勢者」,因為強勢者會非常自然的避免立起現今不合理的性別限制,弱勢者也不在會因為自己的不適而對社會感到不愉快,所有人都會明瞭自己是社會的人類,就如螞蟻分工,不會因為任何個體的本質或特徵而不接受或不願意解決某一族群所遇到的困難。

     但當然,以上說明所豎立之前提為「一視同仁」,而這個「一視同仁」之前提又是人類皆擁有追尋真理(絕對的「對」)的設定,也就跟現今社會幾乎是背道而馳了。現今社會依照各種非真理性的特徵,解讀非真理性豎立的門檻與障礙,而建立了大量破洞百出、例外比比皆是的規則,也就導致各個情況都必須被單一檢視,而結果會發現沒有規則可循,並再次驗證虛無。

_DSC0424.jpg

  .社會

     寫到這裡,本作品的核心概念就是可觀的資訊不對稱,造成認知上的差距,也就衍生無數問題。

     在社會中,凡舉家庭、學校、職場、交友圈,所有的問題(政治、職場天花板、兒童霸凌......等)基本上都來自於認知差距,而認知差距再以自由為號召的世界裡是沒有解方的,因為再離譜的答案,站在某維度某象限的某一點上,一定有一點會將此答案解讀為「正確」(就如2019殺警案之判決,殺人犯無罪釋放,以法律觀點無罪定案,與民眾認知落差極大;就如白色恐怖,六四天安門事件,納粹屠殺猶太人,看似再錯的現實,都會有一個角度呈現他的對)。面對這樣的答案,除非他是符合真理的答案(絕對的對,或絕對的錯),否則將會被自由抨擊,也將有群體反擊抨擊,造成解不開的問題。如此的問題因為沒有人類追求真理的前提,導致將無限輪迴的反覆碰撞,慢慢變形,再次驗證虛無。

_DSC0779.jpg

  .黑色——反真理

      回到作品,為什麼本作品的視覺呈現大量的黑色呢?希望表現的是世界沈浸在渾沌之中,而光亮的部分(真理)雖然明顯耀眼,但卻微小而被混沌包圍。我們每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想法,都座落在圖案中的一乘一像素中,他帶有多少的紅色,多少的綠色,多少的藍色,我們都不知道,但卻組成了我們在圖案裡的渺小一顏色。我們可能會覺得身邊的人跟我們很相似,而自以為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返照真理,卻又看見莫大的差距擺在眼前。塞擠在渾沌中,靠近真理難如登天,身邊的同溫層拉緊你不放,你也看不透事件的真理樣貌,漸漸相信自身所待的地方即為可接受之處,而安定,而建立自我規則,儘管自己距離真理依然遙不可及。

     雖然本作品不斷解釋社會與生命中的虛無,然而,並非表示我們人類要悲觀的面對生命。而是希望,我們在「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的前提下,用絕對謙虛的角度審視問題,審視評論,審視所有不論符合自己期待或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在遇到問題時,避免魯莽下判斷,透過謙虛的提問與反思,討論事情的各種可能,若有結果,再以「以我的觀點來說」(表達僅為自身立場,不代表對錯與任何其他人之意見)表達想法與意見,但避免評論事情之對錯與好壞。此現象,我稱之為反真理。若所有人皆願意徹底放下成見去聆聽所有聲音,給予所有面向同等的發聲機會,那追求真理以及真理的存在與否就不這麼重要了,因為所有人都會相信一件事情的討論彈性與空間,不受情緒與人際左右,自由安排思考順序,主體與客體界線模糊,社會資訊與認知落差因「徹底溝通」而不再失效。而若溝通真的能完全不再失效,世界總有一天會找到真理。

_DSC0412.jpg

Back to Truth

Weak.

Weaks

Toasted

  .後記

回本創作歷經四年。

文字中,我不斷於生活尋找真理;

攝影中,我不斷於光亮尋找自己。

想在這裡謝謝你,願意閱讀我的作品,

若它讓你有所啟發,我很高興;

若它讓你不悅甚至生氣,我也會很感激;

對我來說,作品是為了被創造,能不能影響社會在於其次,但歷程的證明,就是創作最真實的紀念品。

 

期許本次參展人,以及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一百零五級畢業生,踏實地度過這四年,於未來,記得自己度過這麼一場人生。祝各位 畢業快樂。

bottom of page